湾区建设奋楫争先 核心引擎马力十足

发布时间:2024-04-28 04:06:37 来源: sp20240428

  铺开世界地图,欧亚大陆东岸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蓬勃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三江汇流、八门入海,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风云际会。这片孕育了无数财富传奇和发展机遇的土地,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势能。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机遇面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胸怀“国之大者”,肩负起新的使命,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扬帆启航,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1 动能澎湃,“大平台”蓄力驱动核心引擎

  担起重任,需要一个蓄力的平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就是广州担起大湾区核心引擎重任的平台。

  “推动横琴、南沙、深圳等地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实施,清理取消港澳企业面临的差别化待遇。”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再次释放出重磅信号,“湾区之心”南沙又将迎来一次重要机遇。

  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一年多来,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南沙开发开放,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释放发展动力和活力。

  如今,成果越来越多:南沙落地了广州市首笔QDLP基金境外投资,标志着资金从南沙出境投资实现了新的突破;南沙荣获全国首张“个人信息保护认证”证书,安全可靠的数据跨境流动更加便捷……矢志“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乘势而上,阔步前行。

  站在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极目远眺,灵山岛、明珠湾大桥尽收眼底。今年10月,来自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知名机构负责人、IFF的主席团齐聚这里,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经济、金融、贸易等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盛况,时常在南沙这片热土上演。仅仅过去的3个月,就有国际金融论坛(IFF)2023年全球年会、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三场国际盛会连续在南沙举行。

  国际会议是在世界上打响名头的“敲门砖”,战略平台的底气,更需要富有生命力的产业“脊梁骨”。

  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日前在南沙落成,宣告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精益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投产运营,中国航天“第三极”、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极”,雏形初现;广汽丰田五线、南砂晶圆、芯聚能、联晶智能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融捷电池、沃森生物、巨湾储能等项目动工建设,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投资额或产出达百亿级项目17个,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占比达80%,“芯晨大海”产业布局转化为实景图。

  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从顺利开学到录取首届本科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从投入使用到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落户于此,一座展现“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南沙,正在成为人人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

  2 自立自强,科创内力催生“大跃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世界经济史看,技术升级和由此推动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与核心。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组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推出面向境外人才的所得税补贴政策、探索创新科研合作模式……《纲要》发布以来,破除瓶颈,突破制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这一重要连接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科技高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广州素有“创新之城”的美誉,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平台聚集、科研人才云集。《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广州为自己立下了科技创新特色凸显的三大城市定位:“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

  大科学装置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如今,放眼羊城大地,大科学装置为广州锻造创新策源之“芯”。

  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挂牌成立并入轨运营,“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实施,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总部)加速建设,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项目竣工,布局建设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全省的一半。

  得益于成片“创新雨林”,广州“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拔节生长。目前全市已培育了58家专精特新上市企业、2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8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7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2.1万家。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总量居全国第四,增量居全国第一。

  政策破壁,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广州科创生态系统气候已成。广州被纳入内地与香港、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正式成员单位,向港澳有序开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广州超算中心打通全国首个将超级算力直达香港的网络专线,已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近300家。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财政科研经费跨境进入香港,累计拨付经费达1.13亿元。“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超越东京、巴黎。

  3 软硬联通,湾区一体化融入“大棋局”

  “穗港澳产业协同发展更加紧密。广州市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携手港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1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活动上,广州市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章旺平表示,广州市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统揽,坚持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到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纲要》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一道,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加快推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进程。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支撑,对于促进人员便捷往来、物流降本增效、产业优化布局等具有重要作用。

  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南沙港铁路、广汕高铁等开通运营,深中通道加快建设,深江铁路全线、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等一批大湾区城际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使用……大湾区对内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不断畅通。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让港澳私家车可经由港珠澳大桥往来广东。据统计,今年以来北上港澳单牌车已超百万辆次,粤港澳三地往来更加便捷。

  规则机制的对接联通是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湾区通”工程,率先实施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57项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粤港跨境货栈”、粤港“跨境一锁”等投资贸易便利化业务,则率先制定支持港澳机构独立办展工作指引。全国首个RCEP跨境电商专项政策,全面推行采用简化版香港公证文书,迭代推出营商环境改革,升级“穗港通”“穗澳通”开办企业商事登记服务,优化升级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平台,为境外投资者提供“足不入境、离岸登记”服务,启动商事登记“跨境通”(澳门站)服务,通过“跨境通”累计设立的港澳企业超过100户。

  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3年努力,基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运作更加顺畅,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全球范围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居全球前列。

  4 同心加速,都市圈“大蓝图”照进现实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书写民生答卷方能温暖人心。增进民生福祉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而“大湾区”以一个整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自去年起,连续两年举办,首次实现了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举办全球性招商大会,持续向世界发出到中国来、到广东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来的热情邀约。今年年初,广东省2023年春茗在港澳举办,正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所言:“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社会气氛热闹,经济逐步复苏,正是春回大地、风光明媚的象征”。接下来,粤港澳三地还将携手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这将是香港和澳门首次参与承办全国运动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一个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在加速成形。

  目前,广州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2个,吸引港澳创业项目1600余个、2000多名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和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正式开学,全市开设77个港澳子弟班,缔结穗港澳姊妹学校371对,并推动与港澳高校大专(副学位)学历互认试点工作。

  港澳居民住房得到进一步保障,港澳台青年人才公寓、租金补贴工作不断推进,筹集定向提供给港澳居民的人才公寓1000套。切实解决港澳居民在穗参保等问题,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4万人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是都市圈的合作共赢的结果。

  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强与横琴、前海战略互动,强化广深“双城联动”,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在两市互设基地,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加强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合作。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同一天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3年—2030年,展望至2035年,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路线图。

  一个省“画”了五个圈,无论是数量还是发展水平、经济规模,都鲜有省份能与之匹敌。面向未来,五大都市圈也将通过都市圈之间的相互开放以及更加广泛的合作触角,共同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进程,构建全方位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申卉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