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空军“王海大队”:“敢”字当头的底气何来?

发布时间:2024-04-28 05:35:12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南京2月6日电 题:探访中国空军“王海大队”:“敢”字当头的底气何来?

  作者 李纯 迟玉光

  在中国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营区的主干道旁,一块巨石上刻着“敢打必胜、敢为人先、敢于担当”12个字。这支部队就是为人熟知的中国空军“王海大队”。该大队杨俊成说,这块“敢”字石象征着“王海大队”70余年始终保持敢于挑战、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

  1951年10月,组建刚满一年,飞行员人均飞行时间只有几十小时,该大队即飞赴抗美援朝战场,在首任大队长王海的带领下,击落击伤敌机29架,在空战中交出“15:0”的“成绩单”。中国空军“王海大队”的名号由此打响。

  彼时,该大队几乎没有空战经验,其制胜密码便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王海在回忆录中写道:“刚刚装备米格-15飞机,大家都不熟悉,战术战法也不了解;为了战斗的胜利,大家学习完就上飞机,下了飞机就研究,晚上熄了灯,还有同志站在凳子上、利用走廊灯光学航理。”

  这一段历史被后人称作“提着马灯学航理”。直至今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的优良传统已经融入这支英雄部队的血脉,正加速提升部队能力建设水平。

  严毅恒还记得,刚加入“王海大队”时,这里的快节奏曾令他难以适应。除了体能训练时在营区里,平时飞行员们不是在外场进行飞行训练,就是在大队学习室里研究课题,深夜里的学习室也常灯火通明。“要学的太多,要研究的太多,要复盘总结的太多。”

  该大队李朋认为,70多年来,“王海大队”始终是一支学习型的部队。随着武器装备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钻研探索、学以致胜的能力和习惯成了“王海大队”始终走在战斗力建设前列的关键因素。

  探索航空兵部队训练模式改革新路、5次率先改装新机型……打通了学习力与战斗力之间的链路,“王海大队”能力提升进入快车道,迎来一次次换羽新生。

  歼-20飞机是中国国产新型隐身战机,中国空军率先改装歼-20飞机的作战部队就有“王海大队”。与以往不同,这次改装没有系统教科书作参考,也没有既往经验可遵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严毅恒表示,歼-20的基本操作“更好飞”了,但要求飞行员将注意力更多转移到作战上去,对信息化思维的要求是“跨代式的提高”,要完成从飞行员到战斗员、指挥员的转变。“跟老飞行员训练时,他们总要把每个细节研究到堪称完美。”

  “为什么要追求细节?就是要变强。”李朋表示,作为航空兵部队,提升能力要把航空理论从根本上吃透。在地面上计算数据,完成案头准备;再驾驶战机飞到空中,对其进行检验;回到地面后进行调整完善,巩固提炼为战术战法,推广运用。要学习、要检验的东西越来越多,“时间总是不够用”是“王海大队”飞行员的普遍感受。

  在那个“钢”少的年代,中国军队凭借“气”多,实现了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中国军队“钢”多了,“气”也要更足。“到我们这一辈,有这么好的装备、时机,底气更足了,”严毅恒说,“要把老一辈‘敢’字当头的精气神传下去。”

  “英雄传人亦英雄”,这是今天“王海大队”向官兵们提出的要求。当被问及如何理解这句话时,李朋说,每支英雄部队都有自己的气质。对于“王海大队”而言,“敢”字当头的底气来自研究学习所带来的能力提升。

  飞越宫古海峡、对马海峡,警巡东海、飞向远洋,新时代的“王海大队”,强军“成绩单”仍在不断加长。(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