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岚:实现绿色转型,绿色金融不应是装饰品

发布时间:2024-04-28 23:16:59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在边会上表示,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多领域交织的重大战略问题,绿色金融是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实现全球发展模式绿色转型,绿色金融不应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加速器,金融机构既要精细化、防风险,更要算总账、看长远,全面服务全球绿色发展转型。

  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

  发言全文如下:

在COP28“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上的发言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 俞岚

(2023年12月5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边会,作为边会的联合主办方,我谨代表 中新社 、 中新网 对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表达诚挚感谢。

  我们经常说,气候问题争吵这么多年,主要就是厘清三件事:谁该负什么责、谁该干什么事、谁该出什么钱。这三件事,最难的是钱的问题。2010年我第一次采访气候大会时,资金问题就是大会焦点议题,而这个焦点,一直延续到2023年。可见,金融之于应对气变的重要性,可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另一层深刻辩证关系。

  我们研究复杂问题的底层逻辑一般都是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今天的发言主题就是“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到了回答‘怎么办’问题的时候”。

  首先,我们先看看“正在发生什么”。当前,气候变化的形格势禁已是共识,全球变暖的速度之快超过了任何理论和模型的预测。气候变化威胁已不必列举抽象的科学数字,这些年,极端高温、强降水、强台风等异常气候事件显而易见地增多增强,已经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警示。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早已超越生态领域,正对资源、经济、粮食、能源等多领域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气变问题由最初的气象科学问题转化为环境、科技、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领域交叉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升到生存问题也不为过。

  其次,我们再看看“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所处的时代,要直面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发展的轨迹不至于过度分叉,而是尽可能同步和谐。但是,共识早已存在,分歧却难以排除,行动更是在艰难拉锯中踟蹰。现在回看《巴黎协定》,1.5℃的目标看上去离我们越来越远,2℃的目标要达成也非易事,现在的趋势是,地球处于升温2.9℃的危险轨道上,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情景。行动的前提是明确责任,要兼顾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责任,发达经济体要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因为80%的存量排放是不可忽略的现实,而先富的国家很难要求后发国家基于目前的气候困境而放弃发展,所以发达经济体的付出不是nice to have, 而是must have。存量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发达经济体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全方位投入,但很显然,发达经济体对历史排放责任的空置和狡辩,不利于发展中经济体主动解决气变问题并进行绿色发展转型。既然是全球协调一致的行动,领先国家的牵引作用不能推卸,必须承担。

  最后,我们要自问“下一步怎么办”。就绿色金融来说,这是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高科技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金融供给不可或缺,实现全球发展模式绿色转型,绿色金融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加速器。其次,绿色项目大多周期长、回报率低、风险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难以精确量化,金融机构要以提升绿色金融质效为导向,既要精细化、防风险,更要算总账、看长远。要厘清总计投入多少,政府投入多少,私营部门投入多少,市场解决多少,发展中经济体需要被转移支付多少,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需要支付多少,开发性金融机构需要支付多少,等等,这些都要有科学的部署安排。此外,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提升供给能力和适配度,更要为绿色经济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焕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倍增效应,全面服务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

  最后我想说,要真正降低气候变化的速度,在形成共识和明确紧迫性的前提下,根本在于技术,在于科技创新,在于我们要为人类的未来和子孙的福祉,真心实意地投入到绿色转型的时代潮流中。纲领已然明晰,现在需要详细缜密的路线图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感,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编辑:曹子健】